精英日课第一季中的参考
注意我这份笔记里做到了如下几点:
-
有对原文的直接引用,特别是一些有意思的句子和亮点
-
用不同字体和颜色标记了重点,方便以后再读
-
原文是一段一段的句子,我把要点用列清单的方法总结出来
-
最重要的是,我用【】标记了我对这些内容的个人理解和评论。
读书笔记:电影行业怎样规避风险
-
电影,包括媒体事业,是一个非常 高风险 的东西,一个电影能不能成功完全不可预测。投入大未必大卖,投入少也可能大卖,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一个 “hit”(超级流行的),而hit一旦出来,你的盈利是其他片的很多很多倍 ——第一名和第二十名相差极远。
- 归根结底,电影的不确定性是因为 人们并不迫切“需要”文化,你只能让人“想要”文化 ——
they don’t NEED the culture, 你只能让人 WANT the culture.
不是生活必需品,没有稳定利润。
- 归根结底,电影的不确定性是因为 人们并不迫切“需要”文化,你只能让人“想要”文化 ——
-
那么怎么面对高风险?四个策略: #incremental #card #depth-1
-
1.傍上一个传统工业巨头。 Ross本身有很多传统工业项目,租车等行业,用这些行业补贴电影。GE有几千个billion的业务,而universal studio 才一两个billion,无所谓的事情。一个电影失败,对巨头来说无所谓。#card
-
这个策略确保了电影公司可以随便玩,确保了创新。
-
而巨头愿意投资电影,并不是为了赚钱,他们想要的是社会认同感和名望。Ross以前只有钱和权力,而没有名望,现在可以给女星当干爹了。
-
【许家印马云搞足球也有点这个意思吧?打着赚钱的旗号去玩。其实二人合作投资足球的决策过程很不严肃。Soccernoimcs一书也提到,足球的经营者都很愚蠢。其实是根本不在乎。】
-
【本质上,因为娱乐业不是必需品,也许永远只能依附于其他行业。那么一个办法也许就是让纳税人直接出钱养着?】
-
-
2.用明星,用被市场证明是可以的东西。#card
- 2000到2010年投入最大的前十部电影,除《阿凡达》外都是改编和续集,都是基于已经被市场证明是成功的作品。——可是在六十年代,电影几乎全是新的。
-
3.搞周边产品,续集,集团化。#card
-
电影工业已经不再仅仅拍电影了,而是“制造角色”,这些角色都是公司的财产。
-
比如一个好的动画人物。拍续集、做广告、出周边产品,都是在这个角色上赚钱。
-
六十年代的电影拍出来好看看完就完了,用现代人的话说这是
浪费了观众的注意力!
-
以前美国政府不赞成给艺术形象专利,现在只要不是无关紧要的配角,是个鲜明形象,就可以申请专利。
-
整个观念变了——你不是在制造一部电影,而是在创造一个人物。只要这个人物立起来了,你可以源源不断地赚钱。
-
-
4.搞电影节,让评委审片,给发奖,让小制作也可能获得很高的票房。
-
-
有了这些手段,偶尔出一两部票房惨败的电影对电影工业来说是无所谓的,只不过是个统计误差。这是完全成熟的电影工业。
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关于这种书有三个基本事实。 #card #incremental #depth-1
-
第一,大多数人不看这种书。他们不是读书人。
-
第二,如果真看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完。
-
在亚马逊买Kindle版的电子书有一个好处是可以看到别的读者在书上划的最流行的重点。Kindle允许你读书的时候在认为是重点的语句上划线,而亚马逊会把众人划线比较多的语句在书中标记出来。我看了很多非小说类的书,发现一个规律是绝大多数流行重点出现在前两章。而书的四分之一以后,就基本上看不到众人划的流行重点了。
-
难道说这些书的后面都没有重点值得划了么?答案显然是大多数人对大多数书看了四分之一就不看了。最近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使用统计kindle上重点句子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读者读《时间简史》只读到了6.6%,读《思考,快与慢》只读到了6.8%,而读被视为近年来最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则只读到2.4%,尽管这本是当前亚马逊上最畅销的书。爱买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藏书而已。
-
-
第三,即使看完了的,其中大多数人没有看懂。
我就举蒂姆·哈福德的成名作《卧底经济学》(Undercover Economist)这本书做个例子。在我写此文的最初版本时候,此书在豆瓣有三个页面,其中只有中文版页面有不算灌水的读者书评。在豆瓣上的6篇热门评论中,最热的一篇,"子不曰"的《撕开面皮给你看》,谈到了书中说的星巴克咖啡和超市搞乱价格现象;第二篇的题目就是此书的标题,内容不是读书心得,而更像是给书做的广告;第三篇《真实世界经济学》,提到星巴克,然后不知为何开始谈另一本讲经济学的书和自己读经济学读物的过程;第四篇,谈到星巴克,房价,超市定价,和大学生的火车票。读这些书评,似乎《卧底经济学》是一本讲述生活中的经济小故事的漫谈。
-
但这本书并不是纯粹漫无边际的瞎侃。它的观点相当鲜明,主题很突出。此书反复强调一个概念,“稀缺”。
-
第一章说星巴克卖咖啡的例子,为的是指出没有稀缺就不可能赚钱。
-
第二章说有了稀缺你也未必能赚到很多钱:哪怕附近只有你一家超市,顾客也未必会在你这里花很多钱买东西。你必须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甚至诡计,来让人掏钱。最典型的办法是对顾客实行区别定价。
-
第三到第五章说经济学家为什么喜欢市场,因为市场调节可以自动把稀缺的东西变得不那么稀缺!然后谈到市场为什么有时候会失灵。政府的有些政策,表面上为了公平,但客观上是促进了稀缺,比如说不让优质小学的入学市场化。
-
第六章指出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力量。
-
第七到第十章则是前面这些理论在当前热点问题中的应用。
-
如果我们看完这本书只记住两个字,这两个字应该是"稀缺"。但是看看排在前四名的豆瓣书评,发现竟然没有一篇提到"稀缺"这个词!如果你只看这四篇书评,你记住的两个字是"咖啡"。而星巴克怎么卖咖啡,其实是该书前四页说的事情。
-
用这种读法就算再读十五本讲经济学的书也学不会用经济学家的眼光去看世界,得到的只不过是一大堆饭桌上的小段子而已。等到下次听专家说话,感觉还是似曾相识,自己又说不出来。
强力研读跟"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 第一,不好玩。:-> 世界冠军培训基地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强力研读"不是为了娱乐和休息,而是用非常严肃认真的态度,非得把一本书给融会贯通以至于长在自己的大脑里不可。这种读法相当累。我认为写读书笔记是一个非常正经的工作。
- 第二,用的时间很少。:-> 就如同在那种专门培养天才的最好的音乐学校里,孩子们每天真正练琴的时间绝对不超过2个小时一样。没人能长时间坚持那样的强度,而没有强度的训练还不如不练。你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你很难做到用很多时间强力研读。要把精力充沛而又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 第三,不追求快。:-> 很多读书方法教人怎么用最快的速度读完一本书,其实那些有必要快速读完的书根本不配让我们读。读书的一个关键技术在于对不同的读物采取不同的阅读速度。#card
-
娱乐性的小说,纯粹信息性的新闻,读得越快越好。
-
而对于处在我们的"学习区"内的好书,则应该慢慢的仔细读。
-
追求把一本书快速读完,就好像追求把一支曲子快速弹完一样,这不是练琴是完成练琴任务。
-
读书人的一个秘密就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反而更高。据说失读症患者中之所以特别容易出人才就是因为他们读得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