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性与杀戮改变了所有生物的轨迹?六亿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生命的目的是不惜一切代价地永远生存,想要生存需要预测信息,预测信息就需要学习模型。
- 个体死亡是种群为了学习模型所付出的代价。
遗忘是允许生命可以不再以个体的死亡为代价来学习的关键,起到筛选模型的作用。
无聊的十亿年,真核细胞演化停滞,细胞间的涌现出现条件苛刻
- 涌现条件苛刻,想要通过涌现成新的学习系统,细胞之间不仅要形成稳定的连接,还要有统一的信息交流语言。
阿瓦隆爆发
-
埃迪卡拉纪
-
狄更逊水母(Dickinsonia)被动接收养分
神经元,通过调整频率发送不同的信息
-
物理连接
-
轴突 axon,
-
树突 dendrites,连接其他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
-
胶质细胞,支撑和隔离神经细胞并提供养分
-
-
不同神经细胞通过电脉冲的频率交流
-
脉冲发送
-
极化 polarization,神经细胞处于初始状态的过程
- 钠钾离子泵(Sodium–potassium pumps)的蛋白质消耗 ATP 控制纳离子和钾离子进出使膜电位平衡
-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膜电位升到 -55mV
- 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的蛋白质,膜电位在 -55mv 时开门,允许纳离子涌入使膜电位升到 +40mV,带动其他部位连锁的去极化,形成动作电位,一直传导到突触
-
再极化 Repolarization,重新调整膜电位到 -70 mV
-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Ion channels)的蛋白质
-
+40mV 左右,允许钾离子通过,膜电位调整到 -70 mV
-
-
-
频率调整
-
突触囊泡,动作电位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该囊泡会穿过细胞膜,释放神经递质。
-
接收信息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上有很多不同的受体,在与特定的神经递质结合时会开门,允许离子通过。
-
激发,增高膜电位
-
抑制,降低膜电位
-
-
神经网,通过神经细胞实现任何功能
-
感知系统
- 通过感知信报将环境的物理信息转化成电脉冲频率,形成感知外界环境的多维系统
-
运动系统
- 超智能体:动物,多个神经系统协作
-
感知运动
- 生命首次拥有实时感觉环境并立刻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
有性生殖
- 感知运动能力使不同个体可以充分洗牌后交配,不必担心近亲交配导致备选模型差异性不足
-
捕食者,增加筛选压力
- 协同演化,正反馈循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筛选
-
涌现依赖交流
-
河豚毒素干扰神经系统
寒武纪大爆发
- 条件
神经网学习
-
突触可塑性 Synaptic plasticity,生命周期内学习
-
突触上的受体不再固定不变,可以根据经验自动调节
-
长期增强作用,增多受体数量,加快接收神经递质的速度
-
长期抑制作用,减少受体数量,。。。。
-
-
-
个体学习,总结经验,找出规律
-
例子准备,增强个体记忆
-
泛化能力
-
学习
-
重复,强化连接
-
遗忘,弱化连接
-
-
-
正确[[学习]]
-
表征 Representation
- 要学习的对象可能有多个不通的形态,通过表征进行泛化
-
人工神经网络
-
相互对应
-
「细胞群频率」对应着「向量的数值」
-
「激活的条件」对应着「非线性函数」
-
「可变频突触」对应着「网络的权重」
-
-
人工遗忘,dropout 等遗忘机制
-
不同点
- 反向传播
-
思维导图
16 性与杀戮改变了所有生物的轨迹?六亿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https://blog.xiang578.com/post/logseq/16 性与杀戮改变了所有生物的轨迹?六亿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