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Log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 [[Jim Collins]] 分享记笔记的方法

通过三列表格记录自己的每一天

  • 第 1 列包含一天的描述

    • 早起,2小时的创意工作,与妻子共进早餐,

    • 5小时的创意工作,锻炼,午睡,

    • 3小时的创意工作,与妻子共进晚餐,上床睡觉

  • 第 2 列那一天创造性工作的小时数

    • 过去 30 年里,每年工作超过 1000 小时

    • 每三个月,吉姆会计算他的速度,并确保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他平均每年能达到1000个有创造力的小时。

  • 第 3 列列出一个数字记录当天的情绪

    • [-2, +2] 追踪当天整体情绪状态
  • 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 他可能会检查过去5年中所有的 + 2天,看看他平均每天有多少创造性的工作时间

      • 情绪很好的日子,往往创造性时间也比较长;

      • 情绪很好的日子都“非常简单”,比如去攀岩,和真正爱的人在一起,或者完全独处。

    • 或者他会周期性地读一遍他对自己每天所做事情的描述

    • 然后,他会简单地尝试将更多关于 + 2 天的东西融入到他的生活中

  • Bug Log

    • 用第三人称的方式,你写下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中喜欢/不喜欢的东西,时刻牢记找到自己的 hedgehog

    • 你冷静客观地在书中做笔记,“观察那个叫[你的名字]的 bug ”

    • 举个例子,你可以这样写: The bug Jim 讨厌在会议上花时间

  • 如何实践?

    • 每天日历增加 Log 板块,按时间记录在做什么

    • 增加状态标签

[[少楠通过 flomo 写 life log]]


少楠通过 flomo 写 life log

记录内容 #card

  • 当日的情绪如何(分为 low、mid、good)

  • 当日的事情,从早到晚进行 log 一些概要,同时还有一些简单的感触

  • 记录情绪波动及原因:记录一天中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尝试分析原因——比如,和什么事情有关、周围的环境如何、情绪是如何被触发的、引发了什么后果等

  • 当日创造性的时间

例子

  • 少楠的lifelog 2022/08/16 Lifelog/情绪/Good #card
    • 5 点多起床,翻看《神经的逻辑》 1 小时,做了两大段笔记,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系统,以及记忆的特点。

    • 上午开始处理客服问题,但是拖拖拉拉持续了一整天。

    • 午饭后本想开始设计 flomo 安卓版本的语音输入,但意识到这周不进入开发,优先级应降低,所以想了想框架就放下;然后设计优先级更高的编辑器——没有着急上手做,而是先思考了不同的可能,打了个草稿才开始。

    • 设计完编辑器,在户外写了图书新内容的草稿,推敲了逻辑结构,查找了不少资料,但是刻意没有进入正式写作流程,以免当日过于疲劳。

    • 处理客服问题,回家吃饭、休息。

    • 晚上又看了 1 小时资料,后半截感觉有点力竭,所以选择暂停输入,开始听歌休息。

记录的要点

  • 诚实面对内心,如实记录想法

    • 为什么诚实 #card

      • 记得有一天我情绪很低落,起因是有个营销方案我准备了许久,原本感觉胸有成竹,但在团队讨论时却爆出来一个很关键的缺陷,不得不重新来过。

      •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思考不周的问题,但为何会让我情绪低落?通过自我追问和诚实地回答,我发现了更深层的原因:因为我觉得,我付出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你们非但不鼓励,还一讨论就指出这么大的漏洞,让我下不来台,我的面子往哪里放?

      • 挖掘到这里,才触及问题的本源:自己情绪低落,是想要获得他人认可的预期被打破,继而产生了情绪上的反扑,想要找到别的理由去攻击他人。

    • 如何记录 #card

      • 第一,你可以试着把自己抽离出来,像观察最好的朋友那样观察自己。看到什么记什么,尽可能保持旁观者视角。

      • 第二,只记录,不评判。情绪没有好坏,不要苛责自己。当你把情绪当作“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限制自己的视野;而当你把它当作“合理的存在”,视野反而宽广很多。

  • 不仅记录情绪,还要记录环境

    • 为什么要记录环境?:-> 因为人是环境的反应器,我们产生某种情绪,多半是受环境影响。如果我们换个环境,或者设计一个新环境,那么情绪也可能会随之变化。
    • 假如你的情绪陡然从开心变为沮丧,那么你可以记录一下, 在什么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知识管理的误区

[[信息成瘾]] 大脑追求多巴胺带来的那种快乐,促使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无论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

  • 自制力不足

  • 好奇心

    • 我们的大脑在捕捉到新信息的时候,分泌[[多巴胺]]用作奖励,让我们感到快乐。

    • 《贪婪的多巴胺》一书中丹尼尔·利伯曼揭晓了答案:[[多巴胺]]是我们不停追逐尚未得到东西过程中的那种心情,一旦追逐到了,多巴胺就会命令我们去找下一件事物。

  • 如何避免信息成瘾

    • 读信息质量高的内容,信息创作和信息消费所花费的时间比例构成信息密度。

    • 每天设置一个固定的消费信息限额

囤积癖

  • 囤积的行为让我们有一种似乎取得进步的假象。

  • 囤积的材料越多,心理压力越大。最终逐渐失去消化的动力,用各种借口推脱。

  • 不断的切换和遗忘,只是一种低级的勤奋,徒然浪费时间。

  • 如何克服囤积症

    • 放弃收藏一切的念头,收藏的信息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

    • 习惯无法记录信息,将其转化为情节记忆。

    •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中书作者强调,最应该记录的是「对你造成极大触动的信息」,不是去收藏「知识生产的素材(即某种答案)」。

    • 逆向思考

    • 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Robert A. Bjork与Elizabeth Ligon Bjork) [[必要难度]] Desirable Difficulty

      • 记忆竞争类型

        • 存储优势和提取优势
      • 存储于提取负相关

    • 定时处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删除超过一段时间没有安排的内容

墙头草

  • 知识管理最难但又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不是工具难用,不是方法难学,而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想创造自己的产品,为何要学习那些不重要的东西

  • 通过 [[认知地图]] 厘清领域和兴趣

    • 领域是指,我们将那些做了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自己要承担责任的事情。需要持续不断精进,持续积累。

    • 兴趣是指,自己持续感兴趣,但对别人没影响,别人也不在乎的事情。

    • 优先在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有余力再培养兴趣。

  • 内心欲望,找到自己的北极星

工具控

  • 建立流程之前,工具都是无用的。

  • 如何设计自己的流程

    • 以终为始,从自己的需求和场景出发
  • Light 的笔记系统

    • 内功心法

    • 招式套路

    • 实践事实

输出怪:输出不是写文章,而是影响现实世界

  • 输出倒闭输入不一定正确

  • 人们总是会高估第二曲线(自媒体)带来的收益,却低估第一曲线(主业决策)持续投入后带来的价值。

  • 真正的成事者,从来不以知识渊博而闻名,他只是在关键的节点,恰当地运用知识,做出正确的决策。

  • [[笔记软件搜索结果展现方法]]


项飙回答现代人生活处境艰辛

在一次访谈中,有位年轻读者提道:许多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处境非常艰辛。他们可能没有机会享受到你们当年享受到的资源,所以在这时候让他们谈“自我”是很奢侈的。

如果缺乏好奇心,一个人很可能会对这种说法进行反驳。比如,年轻人怎么艰难了?怎么就没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了?不是还有互联网吗?等等。但是项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好奇心去拆解那位读者提的问题,比如何谓艰辛?哪个人群感到艰辛?提问人属于哪个人群?一项一项分析清楚。

正因为项飙坚持用好奇心去挖掘背后的信息,所以他可以和问题保持距离。在此之后,他才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反直觉信息——现代人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意义上的贫困,不知道自己做事情是为了什么,于是很容易被裹挟,以至于看不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