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如何有效读书呢 - 2021年读书计划, 最多只读50本

tags:: [[web]]
public:: false
categories:: 随手记
toc:: true
date:: [[2024/05/30]]
permalink:: note/

链接:

想法

摘录

读书重点

  • 理解和学以致用。

读书类别和层次

  • [[@如何阅读一本书]] 阅读的四个层次 #card #incremental

    • [[基础阅读]]就是理解这句话讲了什么;

    • [[检视阅读]]的目的是了解这本书讲了什么,一般性阅读包括为了娱乐或者获取知识都归于此类;

    • [[分析阅读]]是不借助外部力量,为了完全理解消化这本书反复阅读;在理解的同时激发灵感。

      • “The process whereby a mind, with nothing to operate on but the symbols of the readable matter, and with no help from outside, elevates itself by the power of its own operations. The mind passes from understanding less to understanding more. ”

    • [[主题阅读]]:通过阅读大量同类型的书,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理论。

  • 《[[@阅读的整理学]]》中外山滋比古提出了阅读的三个层次:

      1. 重新认识自己已经接触过的事物。这个层次的阅读, 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就永远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1. 认识自己尚未接触过的事物。阅读中经常会有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出现, 要飞跃这些障碍, 需要借助思考力和想象力。 第一种和第二种有时很难分清,但是外语文字大部分都是第二种, 所以阅读外语经典作品对有意识的培养高层次的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1. 发现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 读很多遍, 那个原本模糊的陌生的领域就逐渐清晰起来。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冲破知识的极限, 得到一个自我解释。但在当代社会此类书很少。
  • 外山滋比古在《[[@思考的整理术]]》里还提出了“积读法“与Mortimer的主题阅读对应 :

    • 收集所有能找到的书目, 然后一本一本的读,中间不做任何事情,直到读完为止。从最正统, 最权威的书开始读,读到第三本如果与前两本重复内容就是常识,如果相悖就是有争议的地方。第一本如果读三天,那后10本不用多久也能一口气读完。
  • 斋藤孝在《超级阅读术》里也提到过类似的方法:

    • 集中精力读几本你自己想读的领域里的书,这样你就能相对高效率地积累起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读完6至7本书之后,你便对该领域的知识有了八成的了解。
  • 大江健三郎在《读书人》里用了类似于“积读”的方法,通过改变阅读内容来改变自己的文体和文章:

    • 渡边先生在指导我读史方法时就曾说过,这就是你今后的“自学方法”。这个方法便是每三年时间选择一个想要阅读的新对象,然后集中阅读那个作家, 诗人, 思想家。如此一来, 就不可能不接受那位一直阅读着的对象的影响。 自己就这样不断发现新的话语感觉。
  • 读书的分类:

    • 娱乐性阅读

    • 信息性阅读

      • 为了提升工作的硬实力,增强自己的软能力,和拓展职业相关视野,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强软能力的书大部分属于自我改善类(Self-help)的书,这类书以坚持实践为主, 不需要太深的理解, 属于外山滋比古的第一类阅读。

      • 实践,粗读

    • 理解性阅读

    • 主题阅读,积读法

      • 适合用于回顾读过的书

读书理解

  • [[@读书与书籍]] 叔本华

    •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是重复他人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 读书而不思考,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之后又会淡忘丧失

  •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 “为什么他会这样想”—就可以一边追寻作家的思路一边读下去,从而完全掌握他的思考方式,同时自己也会就此话题进行思考。

    • 简化版本:“作者为什么这么想”和“这对我有什么用”。

  • 中村诚一在《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提到了一个1:3 的读书法则:

    • 思考的时间要多于阅读的时间,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长大前研一先生这样讲读书的方法:“读书之后,要花三倍的时间来思考。”这样算来,假如你用两个小时读完一本书,接下来就要用六个小时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从中受益
  •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阅读之后,一面写总结,一面思考。

    • 不要将所有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而应该将一半的时间用来写博客,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效率。

读书总结

  • 写什么?

  • 斋藤孝 [[深阅读 :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衡量标准之一。比如针对一本书,若能像大学讲义那样花一个多小时解说,就证明吸收度非常高。 然而,要读到这种程度,需要相应地花费大量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标准不妨设定得再宽松些,比如“是否能把书的内容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向别人说清楚”。总之,应该围绕要旨来说明。
  • 超级阅读术

    • 读书时,挑选出你喜欢的三个篇幅,无论是一行还是两行、三行都不是问题,段落选取的方式也不需要那么精准。你可以在和别人交谈时或写散文、写日记时进行引用。这一方法,可以让书中的文章完全成为你自己的知识。
  • 麦肯锡教我的工作方法

    • 一来整本书就能浓缩成很短的内容概述。还有就是要将要旨按逻辑构成分列出来,对主要内容做摘要,最后总结出自己的体会。
  •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读书档案]]

    •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 这本书的概要

    • 有什么感受或者收获

    • 阅读这本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

    • 3个月之后要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

读书分享

  • [[@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 写博客和分享

    • 如果只顾眼前的工作,就无法完成更重要的工作,我们要保持经常和其他人交流的状态。比较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博客。

    • 若想在某一领域成为首屈一指的人,或者想自己创业,可以尝试针对自己的专业领域,以及想要深入研究的专业领域进行演讲读完一本书后,要尽可能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与人交流时会自然地整理要点,并且通过回答他人的问题,更进一步地整理重要的内容。通过听取他人的感想,了解自己的思维幅度。

    • 因此,为了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我在读过一本书后都会尽力与人分享。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就会慢慢习惯。养成习惯后,就慢慢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 斋藤孝 高效阅读的秘密

    • 一个是自己看到的别人不一定看到, 再一个是自己的总结, 如果碰巧被别人看到了,也是一种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分享。

    • 本书中,往往埋藏着如金子般有价值的东西。若读者挖掘到了黄金,当然归他本人所属,与作者毫无关系。但究竟能从哪一页找到黄金,因人而异。根据年龄和人生阅历不同,可以挖掘到只属于自己的黄金,这便是读书的妙趣所在。抱着寻找只属于自己的黄金的想法开始阅读,并最终发现黄金。只要能这么想,便可以毫无畏惧地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感想了。

读书的反复与学以致用

  • 阅读读书档案

  • 读书与书籍

    • 温习乃研究之母。任何重要的书都要立即再读一遍,一则因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读第二次就犹如在不同的光线中看一件东西一般,在书中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状和心境,因此所得的印象也就不同
  • [[读书档案]]

读之外的方法

  • 深阅读 : 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

    • 我上面论述了精读的根本在于朗读,而通过朗读你所能得到的,不仅是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它可以让你掌握下面这种读书方法,即文字的意义,通过高声朗读自然而然地进入你的大脑,而不需要去听别人一五一十地详细解释。我在大学的授课中经常进行名作朗读。例如,我在让学生阅读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时,选出重点部分,要求他们高声朗读。学生们在朗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三岛由纪夫的才能,深感惊讶。也就是说,仅仅是对文章的朗读就打动了他们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样,我还让他们朗读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学生们的理解力得以迅速提高。因此,我认为你必须朗读。尽管这样做很艰苦,但留给你的东西很有价值,最终你将受益。

    • 过去我利用泡澡的时间,用朗读的方式读完了一本近400页的英文书(西德尼·谢尔顿的《告诉我你的梦》)。在浴池里朗读有种很动听的回声,在高声朗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自以为成了舞台演员

不要读太多书

作者

Ryen Xiang

发布于

2024-10-05

更新于

2025-03-10

许可协议


网络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