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三个例子来理解生命力

第一个例子是健身之后的疲劳感,或者跑完马拉松之后一头倒下的那种感觉。人往往是通过疲劳感来感受到生命力的,健身、跑马拉松之后你会非常疲劳,但同时身体告诉你,你很有生命力。#card

  • 为什么健身的人会觉得自己有生命力呢?

    • 因为他的意识跟行动形成了一种有“间隔”的关系。大部分人去健身不是被迫的,是自愿选择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健身,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挑战自己,挑战到什么程度由自己把握。他清楚挑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挑战,最后达到的结果也跟他的设想差不多。
  • 一方面,运动确实是在燃烧生命,如果不燃烧就得不到生命力的感觉,比如躺平很快就会产生无意义感、空虚感,你必须要让它燃烧。在燃烧的过程中是有痛苦的,但是你的意识能够对此有一个清晰的叙述:我为什么干这个、我要怎么干、我会不会失控……这个过程可以自己调配,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意识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谈生命力呢?#card

  • 在内卷的时代,大家经常讲行动力、执行能力这些词,但生命力和行动力的差别很大。

第二个例子,很多行动力非常高的年轻人,看上去非常忙,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情,但他们往往会觉得这种忙是在消耗他的生命力,#card

  • 因为他没有办法对自己生命燃烧的过程产生一种意识上的间隔,他觉得他的意识完全被任务执行的过程所碾压,没办法从行动当中稍微抽身出来,去思考自己正在干什么、为什么干。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讨论,我们如何在一个不理想的状况下去寻找生命力。#card

  • 健身的例子虽然典型,但它不是非常有代表性,因为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健身,而是在做很多工作。这些工作总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也不是百分百自己想做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跟行动产生间隔。但是我们能不能够告诉自己:我做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但是有怎样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对此做一个前因后果的叙述,就能够保证一定的生命力。

  • 现在我们看到的生命力的消耗,不仅是忙,而且在忙的过程中没办法让意识从行动当中抽身出来,对自己有一个叙述,大家都觉得被碾压了。

我希望通过分析来展示,意识无法抽身 的责任不是完全在于我们个人的。

  •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的任务都被设计成这样多头的、分散的、一个接一个碾压性的。特别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每天学习任务的安排,都阻止着 间隔 的产生,人就很难有能力用意识再去反观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叙述。
  • 而且,间隔的产生不是完全自然的,需要一定的培养,需要很多别的经验来支撑,需要有别的参照系,但 学生 比较年轻,现在除了上学可能还要补课,学校里的事情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很难让他们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反思,去思考我在这里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 失去 间隔 ,他就会感到意识被碾压,再加上体力的消耗等等,他会就觉得生命力非常消耗。

项飙之前谈工作的观点

  •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抗拒“重复的工作”,不是因为“重复”本身,而是因为 “意义的贫困” ,即 看不到工作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加上大多数人不是在拼命工作就是在拼命消费,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意义,就会陷入更加恶性的循环。你看,当你问出“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好工作”也是重复的,重要的反而是去寻觅工作的意义。

最后一个例子,很多艰苦的、或者我们看上去无意义的劳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凡人们能够对那种无意义的劳动产生一种 有意义的叙述,他就不会一直感到被碾压。#card

  • 往往越是在受过教育的专业部门,比如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越难以产生间隔意识,因为在他们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一个金融分析家,专业就构成了他的整个的世界,他很难跳出日常的专业工作任务来看待这些工作。反而开小餐馆的人,或许他也觉得做的事情很无聊,但他能和邻里街坊产生联系,这就会给他一种另外的意义,他就不会觉得会被工作碾压。

总的来讲,生命力不等于 行动力 ,对生命力很重要的是意识和行动之间的 间隔

作者

Ryen Xiang

发布于

2025-04-22

更新于

2025-04-23

许可协议


网络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