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alk@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会高频听到的词汇之一,但“产品思维”绝不应简单理解为产品经理的思维,其重点是「产品化」的思维模式。

我们常用“产品思维”作为一种idea或方案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将某个“产品经理”的想法视为「产品思维」。

一、为什么需要产品思维???#card

  • 优秀的思维模式能够很好地还原和预测物理世界的真实规律。而在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开发周期里,会出现三种标准模型。

  • 1、实现模型:代表研发工程师开发产品的代码模式。比如是云端服务,还是混合服务;是用分布式架构,还是集中式架构;是用机器学习等等

  • 2、呈现模型:代表工程师(包括PM和QA)设计的产品功能界面及系统。好的呈现模型能做到和用户的心理模型基本一致,差的呈现模型会和实现模型没什么两样。

  • 3、心理模型:代表真实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心智模型及操作预期。有些模型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影,比如:看到手推车的图标,知道是选购商品的清单;浏览照片时,知道左右滑动可以翻看下一张照片。还有一些模型是由主流产品培养出来的,比如:下拉内容列表刷新内容;扫描二维码打开网页或APP;滑动接听电话等等

  • 那么结合现实的分工情况,“呈现模型”就是「产品思维」的一种投影和落地;相应的,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分别对应技术思维和用户思维

  • 所以好的「产品思维」能把呈现模型变成用户和技术之间的最佳桥梁,所以怎样强调产品思维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果你做不了这个桥梁,那么对不起,你不仅被各部门骂还是个废物,不配叫做「产品」

二、什么是产品思维???

  • 产品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实现思维」,它天然存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card

    • 正如我们无法脱离用户和开发的角度去描述“产品”本身的好坏。

    • 如何对产品思维下一个完整的定义,需要我们先理清它与“用户思维”和“技术思维”之间的关系。

    1. 用户思维
    • 用户思维本质是一种「需求」思维(注意,这里不是「需要」),即“我”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或则体验。特点如下:#card

      • A,是一种个人主观视角;

      • B,聚焦某个具体场景,追求细节;

      • C,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很少有用户愿意为未来的长期收益买单;所以是「需求」并不是「需要」

      • D,关注反馈,而非预期;

      • E,习惯使用“快思考”(参见《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

    •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产品的用户反馈都是希望添加新功能,而每个人在其描述的立场都是非常合理的。#card

      • 以微信为例,很多人提议希望能收到删除好友的通知,而不是等到自己发消息时才尴尬地发现消息已无法发出。

      • 站在被删除用户的角度上,他的提议是合理的;站在主动删除好友的角度上,现有的模式又是更得体的。

      • 所以,用户思维不是一种普世思维,它是个体在某个场景下的思考方式。

    • 更有意思的是,真实的产品用户一般不会主动提及“用户思维”,这个词往往在产品或市场内部被广泛传播,其目的是设定产品边界,避免没有价值的设计,是“[[同理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card

      • 当然也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用户思维”不等于无条件妥协,比如“技术思维”在很多时候就站在了“用户思维”的对立面。
    1. 技术思维
    • 技术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成本思维」,即“我”需要付出什么样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特点如下:#card

      • A,是一种系统视角;

      • B,聚焦通用性;

      • C,对未来的可扩展性要求高,而不是功能细节上的瑕疵;

      • D,关注功能的边界场景大于常规场景;

      • E,习惯抽象和数字化一切实物;

    • 最典型的例子是需求评审会上开发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各种争端:#card

      • 产品要求尽快上线一个新功能,并表示改动很小,难度不大;
        产品要求开发一个定制功能,并承诺以后不常发生,临时处理就可;
        产品文档未对极限值说明,并表示可以无穷大;
    • 开发人员骂产品缺少“技术思维”,其实在研发视角里,真正的特例是极端条件下的输入和输出,而不是大客户。#card

      • 「技术思维」的最佳实践是用最少的技术成本实现最大的吞吐量,同时还能随着系统负荷地增加保持稳定。

      • 相比之下,产品界面是否难看,功能是否易用,都属于「次优先级」的目标。

    • 和“用户思维”类似,开发人员很少主动提及“技术思维”。而且开发人员理解的“技术思维”往往是更偏向于专业性的编码思维。“#card

      • 技术思维”一般是产品内部用来权衡ROI的部分论据,

      • 当然也有更高阶的产品经理会把“技术思维”贯穿在自己的产品设计里面,比如对未来产品功能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的考虑。

  • id:: 67013df2-e702-4916-83bb-ef6e78b6cfdb

  1. 产品思维#card

    • 产品思维是平衡“需求”和“成本”的链接器,是一种“实现”思维。特点如下:

      • A,是一种多系统视角;
        B,尊重系统的复杂性,并与之共存;
        C,关注需求的共性;
        D,多重溯源,通过“第一性原理”理解目的;
        E,想的“远”,做的“少”;
        F,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平衡师;
    • 所有的商业产品都是产品思维的最佳体现。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软件应用,用户都会用脚投票,让那些真正具有产品思维的团队获得商业上的延续。

    • 高级的「产品思维」往往会将日常需求抽象到人类的顶级需求。

    • 而对需求的理解程度取决于产品思维对需求源动力的抽象高度。而且来自用户侧的需求描述,往往视角较低,正如福特说“客户只想要更快的马车”,而不是福特重塑汽车工业通过流水线生产的T型车。

    • 需求溯源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比如Musk追求“第一性原理”,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去解构现实问题;也有常见的“5 Whys”式提问法,通过层层逻辑递推得到根本原因;也可以通过“5W”的原则,再现需求的真实场景;互联网产品一般通过user story的方式,把需求发起方,功能和目的串联在一起。

    •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如此,很多工具产品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生活或工作的效率问题。强行拔高没有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溯源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是认清需求背后的动机;一个是挖掘需求共性,增加产品单位投入辐射的用户数量。

    • 产品思维是被海量产品决策培养出来的「平衡术」。大到产品商业化的主赛道,未来一个季度的营收目标;小到产品界面的按钮颜色,页面的加载效果,这些都是「产品思维」在权衡背后的利益体后做出的决策。

    • 归类到底,产品经理的大部分决策是在多个维度去平衡产品目标和用户需求。

    • 在中文互联网世界中,每天都有一亿的用户在教张小龙怎么做产品,但是微信一直都坚守着自己的迭代路径和产品目标。所以做产品就是回归商业的本质 —— 平衡供需关系。

    • 当然,从用户角度、从产品角度、从商业角度各个不一,取决于什么屁股什么脑袋。如果一个产品盲目追随用户的声音,会变成一个什么都有的四不像(从用户端来看,你提的「需求」问题能有1%被产品重视就很不容易了);如果一个产品一味追求产品目标,比如商业价值,它会变成被用户唾弃的垃圾应用(比如做黑灰产的产品)。

作者

Ryen Xiang

发布于

2025-04-24

更新于

2025-04-24

许可协议


网络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