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位者越希望改变,越投入生命力

以前很多人会说,这个孩子是 “读书的料”,另一个孩子不是 “读书的料”,也就是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赋决定。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认同精英是被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影响其实没有这么大。在这种观念下,家长越来越重视环境和后天的培养,也更有动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密集投入。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社会平等吗?

  • 这种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但社会科学原本是想告诉我们,不平等很多时候是 资源分配造成的 ,而不是天生的,所以要改变 资源分配 的方式,从而提高平等。
    • 这就改变了 出生决定论 的观点,但当它变成公众意识后,就变成另外一种决定论,从强调天资的出生决定论,变成了强调 家庭和阶层的社会出身 决定论。
  • 人们把这些理论研究工具化,反过来想,既然都是资源分配形成的,那如果我这次再不赶上末班车,再不翻身的话,资源分配会把我搞得更糟,所以我一定要想尽办法,要努力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系统里面成为 受益者于是他们从韭菜变成割韭菜的人,并且想尽办法要把割韭菜的刀磨得更加锋利。
  • 所以关键就是怎么去研究社会意识。我们从字面上的叙述看到的好像是社会科学,但应该看它背后指向什么行动,也就是人们说这句话是要干什么。#card
    • 所以人们虽然在意识上觉得可以更平等,但这在客观上并没有发生,而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对生命力的捕获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大家都希望用非常规的方法在不平等的体系里受益,越是下位者,越是希望改变。

    • 这里面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其实就是生命力的投入,长期的注意力、体力、心理意识的投入。

    • 所以我想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在这里。

人们意识到密集投入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是不是陪伴式教育下沉到乡县的原因?在中西部县城,很多农村进城家庭的情况是父亲在大城市打工,母亲在县城陪读,老人在乡村务农补贴家用。这些农村宝妈有中产化的教育观念,会全阶段陪读、把孩子送进县城里的私立学校。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仅是确保自己的家庭未来能在县城扎根。农村家庭并没有期待子女进入精英阶层,但比起直接购置县城房产等投资方式,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卷教育?

  • **项飙:**很多人也会直接买房,然后获得户口,孩子可以就近在公立学校上学;也有人孤注一掷,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card

    • **从农村社会出来的人有时有一种报复性的要翻身的欲望,这个欲望可能比较模糊,不一定要让孩子进入精英大学,但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是第一。

    • 第二, 这是对孩子的一个宣告:我对你是多么的在意。

      • 当下以各种各样形式存在着对于孩子的近乎非理性的投入。在城市,这种投入看起来或许没有那么非理性,但其实平常补课、夏令营、冬令营等时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非理性的。
  • 这种对孩子的宣告,是这一代中国人人生意义的一种补偿方式。为什么其中有一种报复性?#card

    • 因为农村出身的一代人出来打工后,长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一切生命的意义都是为了一个想象的未来。

    • 等到现在,他们好像已经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视作意义来源了,唯一的意义来源就是对孩子做一种无限的投入。

  • 所以倒过来想这个问题,我们问这些农村家庭,那么多教育投入,究竟对孩子未来有什么预期?他们的未来不就是这样吗?做别的事情来达到目的不也是一样吗?#card

    • 这个问题对他们是不对的。他们做那么多投入,不是在预期一个未来,而是要对过去做一个救赎。

    • 救赎不是说自己过去有罪,而是过去存在巨大的残缺,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救赎性的行动来对自己曾经高度悬浮的生活有一个交代、赋予一个意义。

    • 既然是对过去的救赎,那么他们就不太考虑未来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有时候还会自我强迫性地就要求自己在子女教育上一定要投入到 100%。

  • 感觉这段话挺残酷的,人类学家抽出身子评价 [[2024/12/02]]

学生经常提到生命力的消耗、萎缩、坍塌…… 这种坍塌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力量重建的吗?

  • 生命力是可以重建的

    • 老师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card

      • 有很多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不满意——本来当老师是希望传授知识的,不是在行为上控制学生,只为了让学生提升分数的。

      • 如果通过一些讨论、交流,改变一些老师的想法,那么他的教学方式、评价学生的方式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样就能有一个微观环境上的改变。

    • 家长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群体,有很多家长也在 “吐槽”。#card

      • “吐槽” 如何从一种无力感的宣泄变成一种产生行动的机缘,我们可以一起去思考。我觉得改变的空间是存在的。
    • 还有一个我比较乐观的原因。生命力需要的是 意识上的间隔 ,这种 间隔 即使在系统没有大的改变时也是可以落实的,而且有时候只要稍微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个体层面上看见比较大的效果。所以改变系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不能改变系统的情况下,我们仍有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办法,去创造一些小的 横向反思空间
      我们怎么去理解 “[[横向反思空间]]” 这个概念?怎么去创造这个空间?它和 “附近” 有没有共通之处?

  • 横向反思和行动空间可以认为是附近的一个具体例子。

    • 很多年轻人都在反思,但他们的反思往往不是横向的,而是顺着这个事情去想,比如去想下一步要怎么做、领导怎么想、我这么做是对的吗…… 在这个事情上反复去想,就像一种 纵向 思考。
    • 横向的意思就是 跳出这个事情,去回望它,不要被它给盖住了 。你要重新去看这个事情、看事情里的自己,去想它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 反思还要加上 行动 ,要意识到你是有可做的事情的,而不仅是在那里想。比如做一些艺术,或者跟别人一起参加一些社团,把自己的间隔空间给丰富起来。

  • 最后是一个空间。我比较强调是存在状态,最重要的是这种空间让你在各个场景、各种时刻都觉得有可能去行动。#card

    • 我的 “空间” 这个词是强调这样一种可能性,你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种可能性——随时可以找到朋友,聊一些事情,周末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能吸纳你的注意力。

    • 这跟具体做什么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你要有这么一个空间存在。

  • 现在学校其实就是要消除这些东西,而且往往从 物理空间 开始。比如学生要住校,时间和所有的日程都要被安排,这样就让你没有机会去发展横向的反思和行动空间。
    恋爱可以看做是学生的对抗吗? #card

  • 横向反思空间

  • **项飙:**为什么学校对所谓早恋,或者说男女非正常接触,会那么警惕?其实不只是因为性保守的观念。主要是两个人恋爱之后,就会对彼此说,我喜欢你,你考试考多少分没有关系。当他们说我喜欢你,我不需要第三者的判断时,就出现了横向反思空间,两个人在一起立刻就跟系统产生了间隔

    • 然后老师再说什么,他们可能就不听了,在他们的脑子里面老师说话的分量一下子就没有了。他们会想,你骂我两句没事儿,因为过了 5 点以后我会有另外一个世界。这对系统来讲是很可怕的事。
  • 我没有倡导早恋的意思,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可以用它来解释横向反思空间是什么。其实友情、邻里关系、爱好、家庭内部更平等和民主的讨论等等,都能让学生跳出考试学习怪圈,讲一点别的事情。

作者

Ryen Xiang

发布于

2024-11-14

更新于

2025-04-19

许可协议


网络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