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和生命力的捕获
您是什么时候关注到“生命力”这一说法的?为什么决定研究生命力?
-
“生命力”是个常用的汉语词汇,以前我们经常用这个词去强调 一种生理上的能量 ,比如形容一株植物很有生命力、爬山的老人很有生命力等等,但我们一般不会这样来描述自己。后来我听到一些年轻人讲自己的生命力萎缩、崩塌、干枯……我注意到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而且听的人马上会被打动,说明这种说法的唤醒性很强。年轻人多次用“生命力”来表达 自己的体感 ,同时它本身描述的就是一种总体性的生存方式,这就是一个新的感知和意识。
-
这个意识从哪里来?#card
-
有次一个学生和我聊天说,我们学生为什么不拿工资。这让我想到,学生来学校真的是接受知识的吗?
-
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接受知识,而是像工厂工人一样完成任务,既然做任务都得付钱,那为什么不付钱给我?学校和教育系统不是在供给知识,而是好像在吸收一个什么东西。
-
我想这个就是生命力。学生来学校提供生命力的消耗,去生产分数、生产成绩。
-
-
不只是教育系统,其他地方还存在广泛意义上的“生命力捕获”。我用生命力这样很接近体感的概念,来解释 我们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意识 。
生命力和生命是什么关系?生命力的捕获是一种生命政治吗? -
生命力和生命的差别比较学术化。#card
-
在日常生活里,生命的消失就是整个人都死了,
-
生命力的消失就是觉得无意义、空洞、没劲,然后抑郁,甚至自杀。
-
-
生命力的捕获和[[生命政治]][1]有关,但我无意在此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card
-
生命政治是要描述一种统治形态,生命力则是不可以对象化的。生命力是你可以感受到的,而且只有你能感受到,外界的权力当然会影响你的生命力,但很难直接触及到你的生命力。
-
我的出发点不是对权力变化做一个谱系的研究,我主要想讲的是个体的意识——个体意识到今天社会当中、生活当中的问题之后,要怎么办,怎样再往下想、往下探索,怎么继续往前走。所以,我说的生命力是主体的一种经验和感受,而不是从外在的制度设计的权力的角度去看。
-
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三个例子来理解生命力
-
第一个例子是健身之后的疲劳感,或者跑完马拉松之后一头倒下的那种感觉。人往往是通过疲劳感来感受到生命力的,健身、跑马拉松之后你会非常疲劳,但同时身体告诉你,你很有生命力。#card
-
为什么健身的人会觉得自己有生命力呢?因为他的意识跟行动形成了一种有“间隔”的关系。大部分人去健身不是被迫的,是自愿选择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健身,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挑战自己,挑战到什么程度由自己把握。他清楚挑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挑战,最后达到的结果也跟他的设想差不多。
-
一方面,运动确实是在燃烧生命,如果不燃烧就得不到生命力的感觉,比如躺平很快就会产生无意义感、空虚感,你必须要让它燃烧。在燃烧的过程中是有痛苦的,但是你的意识能够对此有一个清晰的叙述:我为什么干这个、我要怎么干、我会不会失控……这个过程可以自己调配,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意识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
-
为什么要谈生命力呢?#card
- 在内卷的时代,大家经常讲行动力、执行能力这些词,但生命力和行动力的差别很大。
-
第二个例子,很多行动力非常高的年轻人,看上去非常忙,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情,但他们往往会觉得这种忙是在消耗他的生命力,#card
- 因为他没有办法对自己生命燃烧的过程产生一种意识上的间隔,他觉得他的意识完全被任务执行的过程所碾压,没办法从行动当中稍微抽身出来,去思考自己正在干什么、为什么干。
-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讨论,我们如何在一个不理想的状况下去寻找生命力。#card
-
健身的例子虽然典型,但它不是非常有代表性,因为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健身,而是在做很多工作。这些工作总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也不是百分百自己想做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跟行动产生间隔。但是我们能不能够告诉自己:我做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但是有怎样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对此做一个前因后果的叙述,就能够保证一定的生命力。
-
现在我们看到的生命力的消耗,不仅是忙,而且在忙的过程中没办法让意识从行动当中抽身出来,对自己有一个叙述,大家都觉得被碾压了。
-
-
我希望通过分析来展示,意识无法抽身的责任不是完全在于我们个人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的任务都被设计成这样多头的、分散的、一个接一个碾压性的。特别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每天学习任务的安排,都阻止着间隔的产生,人就很难有能力用意识再去反观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叙述。#card
-
而且,间隔的产生不是完全自然的,需要一定的培养,需要很多别的经验来支撑,需要有别的参照系,但学生比较年轻,现在除了上学可能还要补课,学校里的事情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很难让他们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反思,去思考我在这里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失去间隔,他就会感到意识被碾压,再加上体力的消耗等等,他会就觉得生命力非常消耗。
-
项飙之前的观点
-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抗拒“重复的工作”,不是因为“重复”本身,而是因为 “意义的贫困” ,即 看不到工作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加上大多数人不是在拼命工作就是在拼命消费,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意义,就会陷入更加恶性的循环。你看,当你问出“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好工作”也是重复的,重要的反而是去寻觅工作的意义。
-
-
最后一个例子,很多艰苦的、或者我们看上去无意义的劳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凡人们能够对那种无意义的劳动产生一种
有意义的叙述
,他就不会一直感到被碾压。#card- 往往越是在受过教育的专业部门,比如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越难以产生间隔意识,因为在他们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一个金融分析家,专业就构成了他的整个的世界,他很难跳出日常的专业工作任务来看待这些工作。反而开小餐馆的人,或许他也觉得做的事情很无聊,但他能和邻里街坊产生联系,这就会给他一种另外的意义,他就不会觉得会被工作碾压。
-
总的来讲,生命力不等于 行动力 ,对生命力很重要的是意识和行动之间的 间隔 。
什么是“间隔”?它和反思有什么区别? -
间隔跟反思有关,但有些反思是没有间隔的。#card
-
其实人们一天到晚都在反思,在想领导为什么这么看、我应该怎么办之类的,在一根筋上在想这个问题,越想越复杂,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
他纠结:领导让他干,他不太愿意干,但又不得不干,如果不干领导会怎么说……反复地自己揣摩、解释,这也是一种反思,但问题就在于没有间隔。
-
-
间隔强调 有一个距离 ,有间隔感之后,很多时候你可能不想去反思它,而是觉得这个事就到此为止,我还有别的事要忙。这就是一种保全生命力的办法。
生命力是怎么被捕获的? -
工厂捕获劳动力的方法 #card
-
拉长劳动时间,后来有了8小时工作制就不管用了;
-
加强劳动程度,比如流水线等等。
-
-
生命力的捕获 #card
-
包括体力,但它还包括注意力、精力、意义形成过程等方面。
-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产的很多东西不是有形的,也不是明显可以计件的,不能通过时间来控制,比如一个人可能坐在办公室,其实在想别的东西。
-
但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下班了还在工作,工作时间可以通过在家办公这种方式无限延长。
-
所以生命力捕获比劳动力捕获的范围更宽,这跟现在技术条件、新的经济结构有关。
-
生命力的捕获跟劳动力的捕获还有个很重要的区别
-
劳动力捕获产生 异化 , 劳动异化 产生 批判性意识 。#card
-
当工人被异化,他会觉得生产得越多越觉得没劲,在工厂里像行尸走肉,只有停止工作才会有战斗力。
-
当他意识到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压迫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有反思,就会有政治学习、集体罢工,会组织游行、组建政党。
-
所以异化可能成为解放的开始。
-
-
而生命力捕获没有这一点。#card
- 很多年轻人也说异化,说我自己在这里就像一个机器,但意识到这些之后,他们会陷入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
这种区别跟意识和行动的间隔有关。
-
19世纪的工人有上班下班时间的区分、有城郡附近、有家庭关系,他们的间隔可以很快填充起来。#card
-
工人阶级的形成也跟他们住的地方有关系,比如英国的工人在酒吧里面可以讨论政治问题。
-
他们作为人的意识,和作为一个操作简单任务的工人角色之间的间隔越来越松,间隔就成为一个政治化自我解放的空间。
-
-
但在今天生命力捕获的情况下,人很难产生间隔。#card
-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生、一个白领、一个受尊重的律师,继而整个时空的安排不让我们拥有一个间隔。
-
我们没办法跳出来,站在这个事情的外面,思考自己如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