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卡片的原则与建议

做笔记,做知识管理是为了什么? [[母题]]

  • light 做笔记,就是为更好地做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

  • shaonan 做笔记,除了用来写这本书,也为他的付费邮件组「产品沉思录」积累素材;

  • 自己 做笔记是为了学习算法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原则

  • 已我为主,增援未来

五条建议

  • 记录 [[反常识卡]]

    • [[多元思维模型]] 不是用来证明机会有效,而是用来证伪机会不值得投资。

    • 如何寻找反常识?

      • 反常识的观点或事实

      • 负面的观点

      • 改变解读过去经验的视角

      • 复杂东西简化的视角

      •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的视角

    • [[反直觉]]笔记

      • 记录反直觉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待惯常的事物,得到完全不同的启发。

      • 如何捕捉反直觉的信息

    • #idea 之前记笔记时,考虑过能重新想到的东西不需要记录,去记想不到的点。

      • 反自己的常识

      • 反大家的常识

  • 不追求形式,慎用模板

    • 目的决定形式

      • 自用的笔记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组织,公开的笔记站在读者的角度整理。

      • 而如果缺少了这个目的,就会很容易在读书的时候把「写读书笔记」这种形式当做一个目的。在记录时,你就总会去想知道别人是如何做笔记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和模板,然后陷入到对形式选择的无尽比较和纠结之中。

    • 慎用他人模板

      • 理解模板背后的思路,然后按自己的习惯进行改造
  • 用自己的话来写

    • 需要经历的过程:复制、转换、混合

    • 如何在记录时把复制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话语

      • 用自己的案例替换

        • 比如在对于芒格所说的「如果知道会死在哪里,就不要去哪里」这句话,就可以举出设计 flomo 时多台服务器备份数据避免丢失的案例,以及在读李光耀自传时,他反复强调新加坡最重要的是解决海水净化问题,避免被其他国家掣肘。
    • 证伪

      • [[西蒙学习法]] 仅存在与中文互联网
  • 精炼知识点

    • 使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缺点在于复述书本的脉络,记录作者的思想,没有和自己的只是进行结合。

    • 通过精炼知识点,有选择记录和自己中长期目标相关的知识。

  • 质量胜过数量

    • 换个角度来看,以前文提到的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 · 卢曼来说,其一生出版了五十多本著作,积累了 9 万张卡片。但是如果按照 30 年的研究生涯来看,每天记录也不过只有 8 张卡片,而且都是如下面这样寥寥数语。所以作为普通人,我们恐怕真的没有必要追求那么多的数量。

如何才能持续不断

作者

Ryen Xiang

发布于

2024-10-05

更新于

2024-10-24

许可协议


网络回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