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和生命力的捕获

您是什么时候关注到“生命力”这一说法的?为什么决定研究生命力?

  • “生命力”是个常用的汉语词汇,以前我们经常用这个词去强调 一种生理上的能量 ,比如形容一株植物很有生命力、爬山的老人很有生命力等等,但我们一般不会这样来描述自己。后来我听到一些年轻人讲自己的生命力萎缩、崩塌、干枯……我注意到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说法,而且听的人马上会被打动,说明这种说法的唤醒性很强。年轻人多次用“生命力”来表达 自己的体感 ,同时它本身描述的就是一种总体性的生存方式,这就是一个新的感知和意识。

  • 这个意识从哪里来?#card

    • 有次一个学生和我聊天说,我们学生为什么不拿工资。这让我想到,学生来学校真的是接受知识的吗?

    • 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接受知识,而是像工厂工人一样完成任务,既然做任务都得付钱,那为什么不付钱给我?学校和教育系统不是在供给知识,而是好像在吸收一个什么东西。

    • 我想这个就是生命力。学生来学校提供生命力的消耗,去生产分数、生产成绩。

  • 不只是教育系统,其他地方还存在广泛意义上的“生命力捕获”。我用生命力这样很接近体感的概念,来解释 我们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意识
    生命力和生命是什么关系?生命力的捕获是一种生命政治吗?

  • 生命力和生命的差别比较学术化。#card

    • 在日常生活里,生命的消失就是整个人都死了,

    • 生命力的消失就是觉得无意义、空洞、没劲,然后抑郁,甚至自杀。

  • 生命力的捕获和[[生命政治]][1]有关,但我无意在此强调它们之间的联系。#card

    • 生命政治是要描述一种统治形态,生命力则是不可以对象化的。生命力是你可以感受到的,而且只有你能感受到,外界的权力当然会影响你的生命力,但很难直接触及到你的生命力。

    • 我的出发点不是对权力变化做一个谱系的研究,我主要想讲的是个体的意识——个体意识到今天社会当中、生活当中的问题之后,要怎么办,怎样再往下想、往下探索,怎么继续往前走。所以,我说的生命力是主体的一种经验和感受,而不是从外在的制度设计的权力的角度去看。

通过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三个例子来理解生命力

  • 第一个例子是健身之后的疲劳感,或者跑完马拉松之后一头倒下的那种感觉。人往往是通过疲劳感来感受到生命力的,健身、跑马拉松之后你会非常疲劳,但同时身体告诉你,你很有生命力。#card

    • 为什么健身的人会觉得自己有生命力呢?因为他的意识跟行动形成了一种有“间隔”的关系。大部分人去健身不是被迫的,是自愿选择的。他知道自己为什么去健身,在这个过程中他会挑战自己,挑战到什么程度由自己把握。他清楚挑战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挑战,最后达到的结果也跟他的设想差不多。

    • 一方面,运动确实是在燃烧生命,如果不燃烧就得不到生命力的感觉,比如躺平很快就会产生无意义感、空虚感,你必须要让它燃烧。在燃烧的过程中是有痛苦的,但是你的意识能够对此有一个清晰的叙述:我为什么干这个、我要怎么干、我会不会失控……这个过程可以自己调配,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意识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

  • 为什么要谈生命力呢?#card

    • 在内卷的时代,大家经常讲行动力、执行能力这些词,但生命力和行动力的差别很大。
  • 第二个例子,很多行动力非常高的年轻人,看上去非常忙,一天到晚要做很多事情,但他们往往会觉得这种忙是在消耗他的生命力,#card

    • 因为他没有办法对自己生命燃烧的过程产生一种意识上的间隔,他觉得他的意识完全被任务执行的过程所碾压,没办法从行动当中稍微抽身出来,去思考自己正在干什么、为什么干。
  •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讨论,我们如何在一个不理想的状况下去寻找生命力。#card

    • 健身的例子虽然典型,但它不是非常有代表性,因为我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健身,而是在做很多工作。这些工作总是不那么令人愉快的,也不是百分百自己想做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能不能跟行动产生间隔。但是我们能不能够告诉自己:我做这个事情确实是不太令人满意的,但是有怎样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对此做一个前因后果的叙述,就能够保证一定的生命力。

    • 现在我们看到的生命力的消耗,不仅是忙,而且在忙的过程中没办法让意识从行动当中抽身出来,对自己有一个叙述,大家都觉得被碾压了。

  • 我希望通过分析来展示,意识无法抽身的责任不是完全在于我们个人的。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我们的任务都被设计成这样多头的、分散的、一个接一个碾压性的。特别是在学校,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每天学习任务的安排,都阻止着间隔的产生,人就很难有能力用意识再去反观自己的行动,形成自己的叙述。#card

    • 而且,间隔的产生不是完全自然的,需要一定的培养,需要很多别的经验来支撑,需要有别的参照系,但学生比较年轻,现在除了上学可能还要补课,学校里的事情就构成了他们的整个世界,很难让他们自己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反思,去思考我在这里学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失去间隔,他就会感到意识被碾压,再加上体力的消耗等等,他会就觉得生命力非常消耗。

    • 项飙之前的观点

      •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抗拒“重复的工作”,不是因为“重复”本身,而是因为 “意义的贫困” ,即 看不到工作产生的意义是什么 。加上大多数人不是在拼命工作就是在拼命消费,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意义,就会陷入更加恶性的循环。你看,当你问出“真是这样吗”,就会发现“好工作”也是重复的,重要的反而是去寻觅工作的意义。
  • 最后一个例子,很多艰苦的、或者我们看上去无意义的劳动,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但凡人们能够对那种无意义的劳动产生一种 有意义的叙述,他就不会一直感到被碾压。#card

    • 往往越是在受过教育的专业部门,比如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越难以产生间隔意识,因为在他们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律师、一个金融分析家,专业就构成了他的整个的世界,他很难跳出日常的专业工作任务来看待这些工作。反而开小餐馆的人,或许他也觉得做的事情很无聊,但他能和邻里街坊产生联系,这就会给他一种另外的意义,他就不会觉得会被工作碾压。
  • 总的来讲,生命力不等于 行动力 ,对生命力很重要的是意识和行动之间的 间隔
    什么是“间隔”?它和反思有什么区别?

  • 间隔跟反思有关,但有些反思是没有间隔的。#card

    • 其实人们一天到晚都在反思,在想领导为什么这么看、我应该怎么办之类的,在一根筋上在想这个问题,越想越复杂,就成了一个死循环。

    • 他纠结:领导让他干,他不太愿意干,但又不得不干,如果不干领导会怎么说……反复地自己揣摩、解释,这也是一种反思,但问题就在于没有间隔。

  • 间隔强调 有一个距离 ,有间隔感之后,很多时候你可能不想去反思它,而是觉得这个事就到此为止,我还有别的事要忙。这就是一种保全生命力的办法。
    生命力是怎么被捕获的?

  • 工厂捕获劳动力的方法 #card

    • 拉长劳动时间,后来有了8小时工作制就不管用了;

    • 加强劳动程度,比如流水线等等。

  • 生命力的捕获 #card

    • 包括体力,但它还包括注意力、精力、意义形成过程等方面。

    •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生产的很多东西不是有形的,也不是明显可以计件的,不能通过时间来控制,比如一个人可能坐在办公室,其实在想别的东西。

    • 但是,我们实际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下班了还在工作,工作时间可以通过在家办公这种方式无限延长。

    • 所以生命力捕获比劳动力捕获的范围更宽,这跟现在技术条件、新的经济结构有关。

生命力的捕获跟劳动力的捕获还有个很重要的区别

  • 劳动力捕获产生 异化劳动异化 产生 批判性意识 。#card

    • 当工人被异化,他会觉得生产得越多越觉得没劲,在工厂里像行尸走肉,只有停止工作才会有战斗力。

    • 当他意识到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压迫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有反思,就会有政治学习、集体罢工,会组织游行、组建政党。

    • 所以异化可能成为解放的开始。

  • 而生命力捕获没有这一点。#card

    • 很多年轻人也说异化,说我自己在这里就像一个机器,但意识到这些之后,他们会陷入一种很无力的感觉。
  • 这种区别跟意识和行动的间隔有关。

    • 19世纪的工人有上班下班时间的区分、有城郡附近、有家庭关系,他们的间隔可以很快填充起来。#card

      • 工人阶级的形成也跟他们住的地方有关系,比如英国的工人在酒吧里面可以讨论政治问题。

      • 他们作为人的意识,和作为一个操作简单任务的工人角色之间的间隔越来越松,间隔就成为一个政治化自我解放的空间。

    • 但在今天生命力捕获的情况下,人很难产生间隔。#card

      • 我们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学生、一个白领、一个受尊重的律师,继而整个时空的安排不让我们拥有一个间隔。

      • 我们没办法跳出来,站在这个事情的外面,思考自己如何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下位者越希望改变,越投入生命力

以前很多人会说,这个孩子是 “读书的料”,另一个孩子不是 “读书的料”,也就是我们认为学习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天赋决定。而现在,越来越多人认同精英是被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影响其实没有这么大。在这种观念下,家长越来越重视环境和后天的培养,也更有动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密集投入。我们如何看待这种观念的改变?这种改变有利于社会平等吗?

  • 这种观念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会科学研究的结果,但社会科学原本是想告诉我们,不平等很多时候是 资源分配造成的 ,而不是天生的,所以要改变 资源分配 的方式,从而提高平等。
    • 这就改变了 出生决定论 的观点,但当它变成公众意识后,就变成另外一种决定论,从强调天资的出生决定论,变成了强调 家庭和阶层的社会出身 决定论。
  • 人们把这些理论研究工具化,反过来想,既然都是资源分配形成的,那如果我这次再不赶上末班车,再不翻身的话,资源分配会把我搞得更糟,所以我一定要想尽办法,要努力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系统里面成为 受益者于是他们从韭菜变成割韭菜的人,并且想尽办法要把割韭菜的刀磨得更加锋利。
  • 所以关键就是怎么去研究社会意识。我们从字面上的叙述看到的好像是社会科学,但应该看它背后指向什么行动,也就是人们说这句话是要干什么。#card
    • 所以人们虽然在意识上觉得可以更平等,但这在客观上并没有发生,而且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对生命力的捕获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 大家都希望用非常规的方法在不平等的体系里受益,越是下位者,越是希望改变。

    • 这里面最重要的资源投入其实就是生命力的投入,长期的注意力、体力、心理意识的投入。

    • 所以我想最大的改变可能是在这里。

人们意识到密集投入可以提高孩子的成绩,是不是陪伴式教育下沉到乡县的原因?在中西部县城,很多农村进城家庭的情况是父亲在大城市打工,母亲在县城陪读,老人在乡村务农补贴家用。这些农村宝妈有中产化的教育观念,会全阶段陪读、把孩子送进县城里的私立学校。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仅是确保自己的家庭未来能在县城扎根。农村家庭并没有期待子女进入精英阶层,但比起直接购置县城房产等投资方式,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卷教育?

  • **项飙:**很多人也会直接买房,然后获得户口,孩子可以就近在公立学校上学;也有人孤注一掷,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card

    • **从农村社会出来的人有时有一种报复性的要翻身的欲望,这个欲望可能比较模糊,不一定要让孩子进入精英大学,但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是第一。

    • 第二, 这是对孩子的一个宣告:我对你是多么的在意。

      • 当下以各种各样形式存在着对于孩子的近乎非理性的投入。在城市,这种投入看起来或许没有那么非理性,但其实平常补课、夏令营、冬令营等时间的陪伴也可以说是非理性的。
  • 这种对孩子的宣告,是这一代中国人人生意义的一种补偿方式。为什么其中有一种报复性?#card

    • 因为农村出身的一代人出来打工后,长期处于一种悬浮状态,一切生命的意义都是为了一个想象的未来。

    • 等到现在,他们好像已经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视作意义来源了,唯一的意义来源就是对孩子做一种无限的投入。

  • 所以倒过来想这个问题,我们问这些农村家庭,那么多教育投入,究竟对孩子未来有什么预期?他们的未来不就是这样吗?做别的事情来达到目的不也是一样吗?#card

    • 这个问题对他们是不对的。他们做那么多投入,不是在预期一个未来,而是要对过去做一个救赎。

    • 救赎不是说自己过去有罪,而是过去存在巨大的残缺,需要通过这样一种救赎性的行动来对自己曾经高度悬浮的生活有一个交代、赋予一个意义。

    • 既然是对过去的救赎,那么他们就不太考虑未来究竟能够达到什么,有时候还会自我强迫性地就要求自己在子女教育上一定要投入到 100%。

  • 感觉这段话挺残酷的,人类学家抽出身子评价 [[2024/12/02]]

学生经常提到生命力的消耗、萎缩、坍塌…… 这种坍塌是可以通过个体的力量重建的吗?

  • 生命力是可以重建的

    • 老师在其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card

      • 有很多老师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很不满意——本来当老师是希望传授知识的,不是在行为上控制学生,只为了让学生提升分数的。

      • 如果通过一些讨论、交流,改变一些老师的想法,那么他的教学方式、评价学生的方式可能就会不一样,这样就能有一个微观环境上的改变。

    • 家长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群体,有很多家长也在 “吐槽”。#card

      • “吐槽” 如何从一种无力感的宣泄变成一种产生行动的机缘,我们可以一起去思考。我觉得改变的空间是存在的。
    • 还有一个我比较乐观的原因。生命力需要的是 意识上的间隔 ,这种 间隔 即使在系统没有大的改变时也是可以落实的,而且有时候只要稍微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个体层面上看见比较大的效果。所以改变系统不是唯一的方式,在不能改变系统的情况下,我们仍有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办法,去创造一些小的 横向反思空间
      我们怎么去理解 “[[横向反思空间]]” 这个概念?怎么去创造这个空间?它和 “附近” 有没有共通之处?

  • 横向反思和行动空间可以认为是附近的一个具体例子。

    • 很多年轻人都在反思,但他们的反思往往不是横向的,而是顺着这个事情去想,比如去想下一步要怎么做、领导怎么想、我这么做是对的吗…… 在这个事情上反复去想,就像一种 纵向 思考。
    • 横向的意思就是 跳出这个事情,去回望它,不要被它给盖住了 。你要重新去看这个事情、看事情里的自己,去想它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
  • 反思还要加上 行动 ,要意识到你是有可做的事情的,而不仅是在那里想。比如做一些艺术,或者跟别人一起参加一些社团,把自己的间隔空间给丰富起来。

  • 最后是一个空间。我比较强调是存在状态,最重要的是这种空间让你在各个场景、各种时刻都觉得有可能去行动。#card

    • 我的 “空间” 这个词是强调这样一种可能性,你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种可能性——随时可以找到朋友,聊一些事情,周末有别的事情可以做,有一些沉浸式的体验能吸纳你的注意力。

    • 这跟具体做什么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你要有这么一个空间存在。

  • 现在学校其实就是要消除这些东西,而且往往从 物理空间 开始。比如学生要住校,时间和所有的日程都要被安排,这样就让你没有机会去发展横向的反思和行动空间。
    恋爱可以看做是学生的对抗吗? #card

  • 横向反思空间

  • **项飙:**为什么学校对所谓早恋,或者说男女非正常接触,会那么警惕?其实不只是因为性保守的观念。主要是两个人恋爱之后,就会对彼此说,我喜欢你,你考试考多少分没有关系。当他们说我喜欢你,我不需要第三者的判断时,就出现了横向反思空间,两个人在一起立刻就跟系统产生了间隔

    • 然后老师再说什么,他们可能就不听了,在他们的脑子里面老师说话的分量一下子就没有了。他们会想,你骂我两句没事儿,因为过了 5 点以后我会有另外一个世界。这对系统来讲是很可怕的事。
  • 我没有倡导早恋的意思,但这是一个很生动的例子,可以用它来解释横向反思空间是什么。其实友情、邻里关系、爱好、家庭内部更平等和民主的讨论等等,都能让学生跳出考试学习怪圈,讲一点别的事情。


@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顶部的华丽光环全靠底层的生命力烘托

今年,关于学生自杀的消息越来越多,而更令我感到窒息的还有几张照片:中学教学楼的走廊,装上了密集的防盗网,让人分不清里面是学生还是囚徒。这些防盗网的作用自然不是防盗,而是防止学生跳楼。

学校处理坠楼事件的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一套熟练的“洗地”流程和增添防护措施的办法。一些讨论围绕学生心理状况展开,却无法解释当下普遍的厌世情绪——当自杀反复发生,我们或许该发问,如果一个环境中不断有人“生病”,那么“病”的究竟是谁?“放弃生命”真的是少数学生的“个人选择”吗?

许多学生说,他们被无力感淹没,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枯萎……人类学家项飙注意到这些表达,并在今年提出“生命力”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 “捕获生命力” ——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能力,从而生产高分。

  • 学校成为一个极端追求 绝对主义公平 的系统,根据成绩不断分班、打乱座位,既保证竞争的绝对公平,同时也阻止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种趋势在县城及更多地方扩散,无数家庭被卷入了超级县中的拔尖活动。焦虑、抑郁从学校蔓延到家庭,成为这个时代的共同经验。被防盗网网罗和隔绝起来的学生,如同“捕获生命力”的一个哀伤隐喻。

什么是项飙所说的生命力?我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像“附近”一样,它似乎来自于一种直观的感受。但在我的想象里,代表生命力一定不是整齐划一、拼命朝一个方向生长的速生林,而是森林的千姿百态。舒展的,柔弱的,挺阔的,散漫的,生命相互依存,自由生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局部气候。

围绕“生命力”这个关键词,我联系到项飙,并向他提问:学生为什么普遍感到抑郁、焦虑?我们是怎样被卷入“捕获生命力”的运动的,又该如何突围?希望下面这场对话有助于激发更多讨论,促成一种或多种局部气候的产生。

[[生命力和生命力的捕获]]

[[教育系统在批量生产炮灰]]

[[下位者越希望改变,越投入生命力]]

[[“尸体暖暖的” 代表着期待活过来]]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在即刻上的总结]]


项飙回答现代人生活处境艰辛

在一次访谈中,有位年轻读者提道:许多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处境非常艰辛。他们可能没有机会享受到你们当年享受到的资源,所以在这时候让他们谈“自我”是很奢侈的。

如果缺乏好奇心,一个人很可能会对这种说法进行反驳。比如,年轻人怎么艰难了?怎么就没享受到更好的资源了?不是还有互联网吗?等等。但是项飙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好奇心去拆解那位读者提的问题,比如何谓艰辛?哪个人群感到艰辛?提问人属于哪个人群?一项一项分析清楚。

正因为项飙坚持用好奇心去挖掘背后的信息,所以他可以和问题保持距离。在此之后,他才发现了其中隐藏着的反直觉信息——现代人不是经济上的贫穷,而是意义上的贫困,不知道自己做事情是为了什么,于是很容易被裹挟,以至于看不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