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顶部的华丽光环全靠底层的生命力烘托
今年,关于学生自杀的消息越来越多,而更令我感到窒息的还有几张照片:中学教学楼的走廊,装上了密集的防盗网,让人分不清里面是学生还是囚徒。这些防盗网的作用自然不是防盗,而是防止学生跳楼。
学校处理坠楼事件的经验丰富,已经形成一套熟练的“洗地”流程和增添防护措施的办法。一些讨论围绕学生心理状况展开,却无法解释当下普遍的厌世情绪——当自杀反复发生,我们或许该发问,如果一个环境中不断有人“生病”,那么“病”的究竟是谁?“放弃生命”真的是少数学生的“个人选择”吗?
许多学生说,他们被无力感淹没,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枯萎……人类学家项飙注意到这些表达,并在今年提出“生命力”这一概念,指出教育系统正在大范围 “捕获生命力” ——通过上课、刷题、考试等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捕获学生的体力、长期注意力及意义赋予能力,从而生产高分。
- 学校成为一个极端追求 绝对主义公平 的系统,根据成绩不断分班、打乱座位,既保证竞争的绝对公平,同时也阻止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种趋势在县城及更多地方扩散,无数家庭被卷入了超级县中的拔尖活动。焦虑、抑郁从学校蔓延到家庭,成为这个时代的共同经验。被防盗网网罗和隔绝起来的学生,如同“捕获生命力”的一个哀伤隐喻。
什么是项飙所说的生命力?我很难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就像“附近”一样,它似乎来自于一种直观的感受。但在我的想象里,代表生命力一定不是整齐划一、拼命朝一个方向生长的速生林,而是森林的千姿百态。舒展的,柔弱的,挺阔的,散漫的,生命相互依存,自由生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局部气候。
围绕“生命力”这个关键词,我联系到项飙,并向他提问:学生为什么普遍感到抑郁、焦虑?我们是怎样被卷入“捕获生命力”的运动的,又该如何突围?希望下面这场对话有助于激发更多讨论,促成一种或多种局部气候的产生。
@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顶部的华丽光环全靠底层的生命力烘托
https://blog.xiang578.com/post/logseq/@牛津教授项飙:教育系统正在生产大批陪跑、韭菜、炮灰,顶部的华丽光环全靠底层的生命力烘托.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