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
想法
可惜已经大学毕业,没有机会让我一天读一本书,高强度读上一千本书。
如何建立一个世界模型?
- 人类行为背后的原理
- 人类生存环境感性模型,人在宇宙中的定位
- 天体数字感性模型,天数数字转化成自己能理解的数字
- 地理的尺度,人类世界很难超过一立方公里。
- 推测自己能看到什么
- 历史大趋势
- 时间感性模型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
用世界模型去理解当代的信息
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的逻辑系统,而不是信仰。
摘录
读书当学诸葛亮
- 我不求逐字逐句,只求看个大概,再加上我读书快一点,逃课率高一些,一天读一本书其实不算难,我还有空每天踢球打游戏呢。
- 造纸术带来的信息爆炸改变了两个事实。一个是书籍总量爆炸性增长,一个是书籍便宜了,普通人买一本、借一本,最不济抄一本也很容易弄到书。
- 纸质书普及之前,人真的有可能看完当时全部的书。
给外星人当导游
- 我来之前看了我自己的讲座海报,上面写的很清楚:“无法对各位做出人生指导,也没能力帮各位设计职业规划,只想分享一下个人读书的喜好”。所以,今天来听我聊读书的各位,应该也没打算听我说怎么当副局级干部,也不是来听专业课的,而是像诸葛亮那样,打算通过阅读来全面了解这个世界,在自己的脑子里建立一个世界模型。 诸葛亮用这个模型可以去管理国家,我们至少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接下来我就聊聊我在这方面读书的经验。
- 如何用一系列的书籍来了解世界?人类学、天文、地理、历史。
[[人类学]]
- 要认识人类自身,必须做到两个前提:
- 一是脱出日常生活,从俯瞰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
- 二是观察各种环境中的人类生活模式,总结共性,分析差异。
-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人类学研究不同环境下的人类。
- 包括考古,去挖古代遗址和古人类的骨头;
- 包括研究各个民族的宗教和巫术,看看为什么各地的信仰如此相似又为啥有那么多不同;
- 甚至现代城市里大家怎么上班,怎么娱乐,怎么相亲,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 人类学案例:研究人们从原始部落进入现代社会的反应
-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过去一万年,但是地球上任何两个民族都可以直接通婚,不存在基因障碍。石器时代祖先的基因不仅决定我们的身体,还决定我们的思考方式,研究石器时代的部落生活,可以解释今天我们的行为。
- 肉食、甜食和坚果
- 部落集体打猎,对应现代社会基层组织的单位基本都是10多个人,体育运动团队人数(足球、橄榄球等等)
- 原始女性采集对应现代女性逛街
- 足球和逛街的例子,说明人类的行为并不神秘,完全可以像研究动物行为那样归纳总结。读人类学,让我们在认识中摆正人类的位置。既不用宗教神秘主义去解释人类的行为,也不会两手一伸,说人类行为完全没有规律,没法预测。
- [[@裸猿]]
- 第一本就是《裸猿》,非常精确了描述了人类学家眼中的人类,就是没有毛的一种猿猴,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来定位我们人类,讨论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因。
- 第二本是《人类动物园》,讨论了把这么多没毛的猴子扔到现代都市的水泥丛林里,我们会做什么反应。足球其实就是男人远离能打猎的草原之后,做出的一种补偿动作。
- 第三本是《亲密行为》,讨论人类作为一种智能生物,怎么表达彼此的好感。
通过 [[天文学]] 理解天文数字的概念
- 在大家的直观感受里,中国现在的空间站,天宫一号的轨道离地面近,还是上海到徐州近?
- 天宫一号距地面三四百公里,比南京远点,肯定比徐州近的多,从我们头顶上飞过的时候,差不多和合肥离我们一样远。
- 天宫一号飞行飞行高度为什么选择三四百公里?
- 避开人类日常生活环境
- 大气层边缘约 40 公里,飞行高度是十倍这个距离,需要避开更稀薄的大气层。
- 天体数字模型
- 地球(直径12,742 公里)缩小成一个一米大小的地球仪
- 人类生存极限在 10 公里左右,加起来是20 公里,在模型中接近于 2 毫米
- 天宫一号在距离地面几厘米的地方飞
- 同步卫星在三米外
- 月球距离地球 30 多米,相当于篮球场的长度,大小比篮球略大
- 太阳是 15 公里外一个 100 多米大的球,相当于虹桥机场看人民广场的上海市政府大楼
- 海王星在 500 公里外的太阳系边缘,是 5 米大的球,徐州到上海的距离
- 最近的恒星(4 光年),距离我们 400 万公里
- 数字模型的意义,理解教科书上所的天文单位的概念。在太阳系里面找地球生物圈,像在一个省那么大的范围内找一个一米大的玻璃球。
- 科普书籍
- 推荐一本毛泽东喜欢读的天文科普书《大众天文学》,1973年法国总统访华,毛泽东还专门问这个作者的情况。
- 美国人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写的《万物起源》和卡尔萨根的一系列书籍都不错。
地理的尺度,地理学和地质学
- 立方公里的理解,衡量河流的流量,冰川和岩层的规模。
- 一立方公里等于十亿立方米
- 70 亿人类如何把中间的缝隙去除,最多就是 0.7 立方公里
- 这个单位实际上就是70亿人类合力改造地球能力的极限数量级。
- 三峡工程是作为千年工程设计的,物理尺度只有一两亿立方米,也就是0.1-0.2立方公里。
- 京杭大运河挖了两千年,算上现代疏浚成果,不过是几立方公里的土方量。
- 全世界每年上千万矿工,几百万台机械,日夜不停的挖矿石,一年能挖多少矿石呢?才4立方公里。这还亏得我们有许多露天矿,沿着地面挖就能挖到矿石。
- 这些所有的工程成果堆起来只能算个中等山头,倒下去填不平一个普通的山谷。
- 考虑人类世界的事情,不要随便超过这个单位。
- 测量距离大于 300 米,需要考虑地球弧度对高程的影响。人类肉眼可以看到地球和平面的偏差。
- 有一本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不错,但更重要的是自己常备几套精美直观的地图册,买一个比较详细的地球仪。
- 我建议大家出门的时候,不要查一下路线,就完全听手机导航的,怎么说怎么走。
- 最好提前看一下自己要去地方的地形图和卫星图,推测一下自己能看到什么。
- 回来以后再看看地图,看看自己为什么会看到那些东西。这是我坐火车和坐飞机时候的最大乐趣之一。
- 如果你按照导航的路线,走到哪里就看看,实际上你只走了一条线,是一维生物。
- 你能对沿途地理学有所理解的话,你至少是二维生物。
- 我们作为一种三维生物,被地球引力限制在二维球面上,已经是个很郁闷的事情了,千万不要因为地理学知识的缺乏,把自己限制到手机导航软件里,变成一维生物。
历史学
- 时间感性认识,一世纪是三代人,1000 年是 30 代人
- 孔子出生于 [[-551]] 年,距现在 2500 多年,79 代后裔孔垂长。相当于一代人是 三十多年。
- 人类文明史一万年左右,相当于 300 多代的差距
- 建立理想化历史模型再研究具体案例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
- 人类各种制度,包括政治制度,包括宗教,包括所有的文化模式,甚至包括吃甜的多还是吃咸的多,穿衣服能不能露小腿,女人要不要带头巾,都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 这些生活方式之间不断的在竞争,争夺支持者。
- 但是呢,他们之间的竞争最终不是靠软实力来对抗的,两个宗教抢信徒,从长期来看,是要看经济基础的。
- [[伊斯兰教]]发展最快的派系:[[瓦哈比派]],原因是沙特王室的国教,有钱传教
- 历史,18 世纪出现
- 道德,土匪行为
- 虔诚,摧毁穆罕穆德的墓地,刨了伊斯兰教的祖坟
- 历史上各种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能在竞争中胜利,不是某某制度更好,更美,更有诱惑力,而是有经济基础。
- [[伊斯兰教]]发展最快的派系:[[瓦哈比派]],原因是沙特王室的国教,有钱传教
- 历史的主流趋势是生产力水平高的才有钱,才有强大的军队和政治影响力。
- 如果某种社会制度从长期来看不促进强大的生产力,不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那迟早会被其他的制度吞并,或是被逼着改革。
- [[周朝]] 贵族社会,贵族武士的后代住在城里,叫国人,负责打仗,负责当官,负责搞学术,其他的人叫野人,在城外种地。这符合青铜时代的生产力水平。
- 等到战国时期,铁器普及了,农民不需要城里人也能获得金属工具,能打仗也能开垦新的土地,原来的统治制度就不合适了,需要变法。哪个国家能先消灭国人和野人的区别,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去占领新的土地,开垦新的土地,哪个国家就占优势。不愿意改变的国家就被干掉,当了别人的踏脚石。在这个过程中,哪个国家取得胜利并不重要,也不是历史大势,历史大势是新的制度一定胜利。你这个国家不愿意主动接受,就会被别人吞并之后被动接受
- [[沙特阿拉伯]] 能发展不是他们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冷战后期大国对抗夹缝中的特殊情况。
- 历史大趋势偶尔会倒流,很少会倒流太久。
- 牛津版科学史,了解生产力发展的脉络。
- 还有些偶然因素纯粹和自然界有关。
- 比如说沙特的石油,本身就是个偶然因素。
- 贾雷德·戴蒙德 有一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举了好多类似的例子。
- 比如说,为什么欧亚大陆的文明要比美洲大陆的文明发达?
- 他论证,说欧亚大陆的主要轴线是东西方向的,美洲大陆的主要轴线是南北方向的。
- 地球上的气候带主要和纬度有关系,受南北方向的影响大。
- 所以美洲大陆的农业文明没法沿着大陆的主要轴线传播,亚欧大陆的农业文明技术进步可以很方便地沿着大陆主要轴线传播。
- 所以是欧亚大陆的哥伦布去发现美洲的印第安人,而不是印第安人开着船,拿着火枪来屠杀欧亚大陆的原始人。
- 读通史
- 《泰晤士历史地图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理地图册》
-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人类与大地母亲》最近刚出的那套《世界:一部历史》也可以作为入门读物。
- 国内的通史,我建议找一套解放后的和一套解放前的对照看,比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和咱们华东师大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放到一起。
- 然后再读分段的史书,而且最好也是全球史,比如说刚刚去世的霍布斯鲍姆写的十九世纪三部曲。
- 用代当单位,画年表
- 看看各个历史人物和各个王朝都是哪一“代”的,你心里差不多就有一个历史框架了。
- 再进一步可以找一张空白世界地图,自己选择几个典型年代,把国家和重大事件画在上面。画几张,心里就有一套简史了。
- 读其他历史书籍,把这些把具体的段落挂到原有的框架下,你学到的所有历史知识就能成为一体,要用的时候可以一起发挥作用。
了解当代
- 整理人文方面知识:先了解自己,了解周围的环境,再了解人类社会都做过什么。这等于在时间、空间、历史渊源和生物本性几方面给自己定位。定了位置,我们才知道自己的视角,才能确定自己看到的现实。
- 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评价过民国那些大师。
- 他们出生在一个大转折的年代,是一个汉语都彻底变化的年代。
- 他们一方面掌握了许多中国历史的旧资料,另一方面引入了西方许多分析方法、研究方法,比如马克思的理论。
- 他们是新人读旧书,拥有最好的研究机会。
- 只要拿西方的方法去研究过去的资料,就是开创性的大师,因为没人这么做过。
- 今天的学问还能这么做吗?显然不能了。
- 当代社会问题相当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知识之和。
- @马前卒谈如何选择新闻
- 如何了解现在的社会
- 建立模型,用有意义的资料完善自己的模型
- 如果每天有空,不妨看看新闻联播,读读人民日报。过滤无效信息,保留有效信息。
- 尤其是看新闻联播后20分钟的东西,看人民日报前面八股社论之后的内容。里面会谈到许多数据的变动,许多社会细节在大范围内的渐变,对你构建自己的社会模型很有帮助。
理工科硬件
- 即便我们只想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也必须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背景,有基本的工程技术概念。
- 基础科学方面的科普书。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了几个系列的《第一推动丛书》,算是很好的科普书。
- 还有写科幻小说的那个阿西莫夫,也写了很多的科普书籍。虽然有点旧了,但大多数还是值得一读。
- 乔治·伽莫夫写的《从一到无穷大》,
- 柯朗 H·罗宾写的《什么是数学》都是很不错的书
- 最近有一本书叫《信息简史》,詹姆斯·格雷克写的,也推荐大家翻一翻。
- 经济学可以读萨缪尔森,也可以读曼昆。
- 生物学呢,我完全不知道该读什么
- 了解一门使用工程技术,看一个工程实例。
- 工程是在各个指标之前妥协
读点马克思
- 这是因为我是来分享经验的,基于客观事实的东西对大家都一样,才能分享,而哲学和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的主观判断影响,就算分享了别人也很难用上。
- [[马克思主义]] 不是信仰,是一套基于唯物主义的逻辑系统,是思考方式,是加工知识原料的一种模式。
- 我前面谈到历史的时候,用的就是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 我给自己搭建的全套人文知识体系,基本结构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照搬的。
- 以外星人的视角来观测人类和人类社会,这个视角也是从马克思那里学的。
- 就是读点马克思,读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原著。
- 为什么不推荐从马克思开始阅读?
- 马克思和当代人有 150 年的差,马克思思的那一年全世界人口等于中国人口。
- 马克思基于19世纪的现实和科学搭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逻辑和原则,也包括细节和很多具体结论。
- 如果对历史学和经济学没有初步认识,直接读马克思,很难区分那些理性原则和具体结论,很有可能是全盘接受,改也改不掉,也可能是发现错误之后全面排斥,产生逆反心理。
- 其实现在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就是起到了这种恶劣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本来很简明,逻辑非常清晰。但自从被苏联中国捧为官方信仰,这东西就成了神学。不仅基本原则不能讨论,具体细节也不能讨论。甚至连创始人的个人经历都不能讨论。
- 没有介绍一生的电影,只能从具体时间里出现他们的伟大形象,把科学变成神学,神是不能描画的。
不求甚解是时代精神
- 可以不背书,但是要知道这本书大概在讲什么。
- 信息时代读书要多,要学会泛读。